找到相关内容501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宋代性理思想之渊源与佛学(禅学)(2)

    61) 同(注59)。  (注 62) 肇论卷三般若无知论第三。(大正藏四五册一五○页)  (注 63) 同(注59)。  (注 64) 同(注50)第三二祖弘忍大师。  (注 65) 同(注59)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5347395.html
  • 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略考----造像记文的造像誓愿试析

    ”知,即是意指归于如灭尽双林的“寂谢”之谓。而此,亦正如《肇论》〈涅槃无名论〉所云的,  于外无数。于内无心。彼此寂灭。物我冥一,怕尔无朕。乃曰涅槃(注49)。   即物我归于一之极的...一”之谓的。  377页  释,亦可见于其后关河第一义学者的《肇论》中。如〈不真空论〉云:  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。有其所以不无。有其所不有。故虽有而非有。有其所以不无。故虽无而非无。虽无而非无。无...

    林保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5547398.html
  • 支道林思想之研究

    ,故有青黄之别,若不起心计度,则青黄皆空。元文才肇论新疏谓:  “东晋支道林作即色游玄论,……彼谓青黄等相,非色自能,人名为之青黄等,心若不计,青黄等皆空,以释经中即色是空”[18]  由此可知,依支...

    刘青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1647458.html
  • 魏晋南北朝佛学思想玄学化之研究(1)

    佛教,即:本无、本无异、识含、缘会、即色、幻化、心无等宗。佛教透过六家七宗才使得上层知识界的名流学者们闻风归向,这在中国佛学发展史上之贡献是不容忽视。最后再对六家七宗加以评述,甚至透过僧肇大师的“肇论”...中论疏,日人安澄的中论疏记,以及东晋僧肇的肇论等论述中,看出他们所阐述的,都与昙济所说的六家七宗相同。其中,本无、本无异、识含、缘会诸宗,分别和僧镜的第一家、第二家、第三家、第六家相似。至于第四家及第...

    杨政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047465.html
  • 将终极托付交给历史——兼评蓝吉富《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》与《中国佛教泛论》

    175页。   [6] 《肇论·物不迁论》。   [7] [8] [36] [37] 蓝吉富︰《中国佛教泛论》,新文丰出版公司,1993.8,第128、166、2-3、50-51页。   [9] 蓝吉富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4547526.html
  • 中国的佛学发展结构与诠释方法论

    哲学家应是僧肇,其文本为《肇论》,而另一位集大成的三论宗大师吉藏之《二谛义》、《大乘玄论》、《三论玄义》、《净名玄论》亦是;另外与僧肇同时代的竺道生亦有若干种属于创造型态的文本(由目录上看),但皆佚失,...地位上的重要了。于是,我们就不妨以“作品”(如肇论、摩诃止观)或作者(如:智者、竺道生)为座标来对这些研究成果具有解释典范意义作一编制,那么解释的编制也就在此出现,佛教哲学的晶亮度或佛陀的光亮,各部...

    欧崇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4547710.html
  • 针贬时弊 除恶兴善——佛教法眼宗现实批判精神简论

    引用《肇论》“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,树德本则以不二为言”加以强调。之后,通过层层问答诠释,到第六卷最后,再统括六度万行。认为这万善同归之意义,具体讲来,就是:“一名理事...

    刘元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0148169.html
  • 梁武帝注解《大品般若经》与“佛教国家”的建立

    肇论研究》(京都:法藏馆,1954 ),页 55。(43) 魏收《魏书》卷一一四〈释老志〉,页 3031。 页 111 (复佛)是年,诏有司为石像,令如帝身。既成,颜上足下,各有黑石,冥同帝体上下...

    颜尚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4448415.html
  •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

    得意则象忘。言以诠理,入理则言息。自经典东流,译人重阻,多守滞文,鲜见圆义。若忘筌取鱼,始可与言道矣!”(《高僧传》卷七)又如,东晋名僧僧肇,深通老庄和玄学,他的著作《肇论》,借老庄玄学的词语、风格来...

    楼宇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4149004.html
  • 中观学知见书目举隅

    程度?是视之为某种形式的哲学思辨?抑或是某类密契主义式的教说?在什公门弟子群里所表现出来的理解形式,诸如《肇论》,其中有哪些成分是汉地的骨肉?而又有哪些部分是直承其印度的祖师?此外,对于如何处理这些...

    万金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4849011.html